2012年7月30日星期一

2012年美加西岸基督徒追求聚會

  2012年美加西岸基督徒追求聚會,已於725日至29日在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巿舉行。

  這次主題是「基督是一切又是在一切之內」,由江守道弟兄、陳希曾弟兄、王國顯弟兄、康登弟兄和孫國鐸弟兄主講。

  諸位弟兄所講的題目如下:

  江守道:「基督是一切又在一切之內」
  陳希曾:「基督是我們的生命」
  王國顯:「基督是教會的元首」
  康 登:「基督是教會的準繩」
  孫國鐸: 「基督是榮耀的盼望」






   信息錄音檔案已可供下載
http://www.westcoastchristianconference.com/2012/ch-messages.html

2012年7月21日星期六

先養心靈論(慕勒著)

  [這篇信息《先養心靈論》(Soul Nourishment First),是英國布利斯托爾城孤兒院的創辦人慕勒(George Muller 1805-1898)最有心得的著作。所以歐美教會得他的幫助不少。慕勒是一個普通的人,當他未蒙主呼召的時候,乃是任意放縱,如同那浪子一般。但等他既蒙主呼召之後,他就倚賴神,痛改前非。他雖然是一貧如洗、兩袖清風,他也是無憂無慮的,只憑著信心,終日懇切祈禱。感謝主!祂應允了他所祈求的,竟然能夠獨自建築一所大的孤兒院,收養孤兒有二千餘人,而且又開設學校,幫助傳道等。
  以一個普通的人怎能作這樣大的事呢?若不是天父的大能,又怎能到這地步呢?主說「你們若奉我的名求甚麼,我必成就」的話,在這裏看來,就更加可信了。如今慕勒已經到主那裏去了,但接辦這事的魏君,他也是個有這樣信心的人,慕勒的模範仍然是今天美好的見證,乃是神所需要的人,就是有這樣忠信的人。〕

  我從主裏得宏恩,得著一真實的教訓。不只想我自己明白、自己遵守,更想奉告凡信主的聖徒。因我對於這教訓,雖然已經歷了十四年之久,仍舊存在心裏,還沒有忘記。

  當那個時候,我覺得信徒最大的本分,就是每日先要照料自己的靈魂,使他天糧飽足和與主同在的喜樂。因為憂慮這件事,實在是阻礙我們殷勤事主、阻礙我們歸榮主名的。或有人說,既然是這樣,應當怎樣才好呢?應當常常思想怎樣使自己的靈魂在主面前得著飽足、得著喜樂。這是最重要的事哪!我有時想在未信主的人面前見證主的救恩,或想在已經信主的人面前講解主的真理,或想行善來救人的苦難,或想竭力來盡自己的本分。無奈因為自己的靈裏還在饑餓和痛苦裏面,未曾得著天糧的飽足,未曾得著主的喜樂,仍然是個軟弱無力的信徒哪!所以,既沒有聖靈的能力,又怎能作那想作的事呢?豈不可惜麼?

  但未得這真實教訓以前,每日早晨都專心禱告之後才查考聖經,這樣的習慣已經有十年了,等到得著這真實的教訓以後,我覺得最要緊的是先專心讀聖經,並且要思想那裏面的意義,能從這聖經活潑的話,大大得著那裏頭的安慰、勉勵、警戒、教訓和督責。於是我的心靈,就經歷到與主深交的寶貴了。每日早晨就用聖經來默想,先求神的祝福,開我心眼,使我謙卑,能接受聖經的真道。禱告完了,就用幾節聖經來研究,研究有那樣可以幫助我心靈的事。這不是為預備傳道於未信主的人才研究的,也不是為預備講道於已信主的人才研究的,實在是養育自己的心靈,應當要這樣作的。

  若是這樣的作,後來又怎樣呢?照著我所經歷的,每日早晨起來研讀聖經,這實在受益不少。所以,不久就覺得我在神面前當要認罪、當要感恩、當要懇切為自己禱告、或當要為著別人禱告,心裏就大大的得著平安。很自然的裏面充滿著快樂。這樣,自己的靈裏就剛強起來了。這樣就可以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了。若遇著別人的靈裏有缺乏,就可以幫助他所需要的了。這益處是何等大的呢?這就是證明信主的人,若能先養自己的心靈,也可以養及別人的心靈。這事豈不很好麼?

  以上所論的,乃是先當查考聖經。我還有一點意思,再與信徒交通。就是在未曾吃早飯以前,或出門外行走,或往田野行走,或在花園行走,這雖然是呼吸新鮮空氣,為舒暢肉體起見。我每次對於舒暢靈裏的事,更加不可偏廢的。我每次旅遊的時候,必帶著一本大字聖經,一邊走、一邊讀,並且思想其中的教訓和應許。這樣,肉體和靈裏兩樣都得到益處。其餘或在房裏讀經祈禱,或行在外面讀經祈禱,都是可以的。這是養育心靈最要緊的工夫哪!如今我試將我前後經歷每日早晨所用的工夫比較一下,自然可以知道那分別的是如何的不同了。

  我從前是一早晨起來的時候,就跪下禱告,一直到將要吃早飯才罷,並沒有研讀聖經,或者有時覺得自己的心靈,非常饑渴,不得不先去研讀聖經,然後才禱告。這不過是少數罷了。所以最初幾分鐘的禱告,多是被別的事的思念攪擾,必要禱告到半點鐘,或一點鐘之久,才感得有聖靈的感動,或者得著安慰,或者得著勉勵,或使我感恩,或使我認罪等等。這福分是何等寶貝!

  到了後來所用的方法,就不是這樣。乃是先去讀好聖經,然後才禱告,所以很少被別的事的思念所攪擾。我回想自然改用這方法以後,心靈上覺得天糧飽足,能與神深交,好像好朋友那樣的親密。唉!我是個甚麼人?只不過是個罪人,如何配得這寶貴的恩典!乃是因為主愛我,以聖經的真道教導我,所以才能得著這屬天的福分。

  如今我思前想後,很覺得希奇。怎麼從前不曉得用這樣的方法,誰知看那教會出版的書報,都沒有說到。就是牧師、教師講道,也都沒有提及,連同道的弟兄,也沒有說及。所以,年過一年,都是照例來行。如今是怎樣呢?深蒙主的鴻恩,得著這極大的教訓。總括的一句話,就是說信徒每早先盡的本分,乃是養育自己的心靈。何以要這樣呢?因為我們的肉身,若未得糧食的飽足,是不能作工的。我恐怕,雖然是去作了,也是不能長久的。在肉身要這樣,在心靈豈不也是要這樣麼?

  但心靈的糧食是甚麼?乃是主聖經上活潑的話哪!讀聖經不是僅僅記得那文字在頭腦裏就算了事,當要融會那意思,好像食物入口,要嘴嚼過然後才咽下的。我們捫心自問,到底深知道聖經的奧義沒有。至於禱告這事,實在是與主交通。若不是有聖經的真道來養育我們,必會流為外禮虛文的弊病。何以會這樣呢?因為聖經的「道是活潑的,是有功效的,比一切兩刄的利劍更快,甚至魂與靈,骨節與骨髓,都能刺入剖開,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,都能辨明。」(來四12)「於教訓、督責、使人歸正、教導人學義,都是有益的,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,預備行各樣的善事。」(提後三16-17)所以無論我們如何軟弱,也可得主祝福施恩,變為強壯的。倘若能夠常常查考、思想主的聖經,便越覺得靈裏有力量。總而言之,查考聖經在先,祈禱在後,自然沒有外物來引誘了。

 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啊!我所以詳細講論這查考聖經和祈禱的題目,豈有別的意思麼?無非因為我著這靈福,已經有二十六年之久。所以能夠遇著患難也不懼怕,見著利也不貪,果真是隨遇而安哪!但除了這每早查考聖經之外,還有家庭禮拜的查經,這或者按著舊、新約聖經的次序來讀也可以。惟是最要緊的,當要曉得這是個人查經的事,不是輕於祈禱的,不過先後稍微不同罷了。至於聚會,又作別論。願兄姊們切莫誤會。


編者註:
慕勒這裏並沒有主張把經文一句一句的禱讀,而是把經文的意義思想、默想,心靈先得著飽足,然後再禱告親近主。

2012年7月15日星期日

關乎「牧師」的問答

問:在校園中,碰到別處聚會的弟兄姊妹,他們問為甚麼我們中間沒有牧師的職位。那麼,我們的立場是怎樣的?聖經有如何的看法?

答:
  這條問題是弟兄姊妹常常碰到的,然而,卻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釋得清楚。基本上,我們的立場是盼望能盡量按照聖經中的教訓及榜樣去作,但也抱著敞開的態度接受校正,為的是要更合乎主的心意。以下是就著您這問題而作出的簡單回答,若還有不清楚的地方,可以再提問,一同在主裏尋求更完滿的答案。

  一般來說,「牧師」乃是基督教制度中治理教會的全職工作人員,肩負牧養教會的責任。多數宗派都是由一位牧師負起整個教會牧養(例如:講道、教導、探訪等)及治理(領導、行政、事務的決策等)的責任,一般稱為「主任牧師」。在許多宗派裏,只有經按立的牧師才可替信徒施浸及主持聖餐(擘餅聚會),或執行其他禮儀。在西方,經按立的牧師,一般有頭銜叫“Reverend”或縮寫為“Rev.”(意思是「可尊敬的」),也有稱作“Pastor”。在華人中間,便稱為某某牧師。這是「牧師」在基督教裏一般的用法。

  若我們查考聖經,在中文和合本裏,只有在以弗所書第四章11節中提及「牧師」這譯法,原文是poimen’,這個字在新約聖經中出現了18次。除了以弗所書那一次之外,其餘的多翻譯作「牧人」或「牧羊的人」,並且大多數都是用在主耶穌身上。所以,「牧師」即是「牧人」。以弗所書四章那裏說,在主耶穌升天以後,將各樣恩賜賞給人,為要使祂的教會得建立。而在四章11節所說的,是指 神賜給教會四種人作恩賜,為要成全聖徒,各盡其職,建立基督的身體。這四種人就是:使徒、先知、傳福音的、牧者和教師,主藉著他們去幫助基督身體的肢體成長,在各方面得裝備,叫各人能發揮其恩賜,一同建立基督的身體。

  在舊約裏, 神對以色列人原先的心意乃是要他們成為一個祭司的國度,要所有百姓都成為祭司去服事祂(參出十九:3-6)。然而,因著百姓在西乃山下拜偶像得罪 神,而利未支派有 神忌邪的心,站在 神那一邊(參出卅二:1-29),所以後來 神只揀選了利未支派來事奉(參民三:12,41,45),其他支派都不能事奉 神,甚至在事奉這件事上被稱為外人,不得靠近會幕(參民一:47-51)。並且在利未支派中,只有亞倫家蒙揀選作祭司,在聖所中事奉。所以在以色列人中間,就分開了兩班人,一班是專職事奉 神的,就是利未支派,另一班人是要藉著利未支派才能與 神親近。這樣,在百姓中間,祭司和利未人就成為了 神和百姓的「居間階級」,百姓要經過他們才能到 神面前去。

  到了新約,就不再是這樣了, 神不再滿意於單單只有某些人事奉祂。今天,我們這班屬 神的人是被揀選的族類,並且都成為有君尊的祭司(參彼前二:9),每一個 神的兒女都是祭司,都是事奉 神的人。再沒有甚麼「居間階級」,也沒有「聖工人員」與「平信徒」之分,乃是都有祭司的職分。我們都可藉著主耶穌基督這位大祭司,進入至聖所,到 神面前奉獻祂所悅納的靈祭(參彼前二:5;來十:19-20;四:16),再不需要其他中間人了。

  再者,我們不單是有君尊的祭司,更是基督的身體,各人彼此作肢體。聖靈隨己意把各樣恩賜分給各人,各人就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,為要造就教會(參林前十二章;彼前四:10)。而在各樣恩賜中,有些肢體特別在勸勉人和安慰人的服事上被 神使用,叫軟弱的肢體得扶持,與肢體一同面對各種屬靈上或生活上的難處。這種恩賜可叫作牧養的恩賜,好像牧人一樣關心羊的需要,並且引導他們,也用 神的話餵養他們(也因著這個原因,牧養和教導的恩賜必須一同發揮才得到理想的果效),也為他們守望。在教會中作長老的或作帶領的弟兄們,就特別肩負牧養 神的群羊的責任(參徒二十:28;彼前五:1-4;提前三:1-5;多一:5-9)。在我們中間,的確有牧養恩賜的肢體,有的是站在帶領的位置,也有的在暗中作了肢體的牧者,他們很留意肢體的需要,並提供實際的幫助。肢體得著這些「牧者」的服事而剛強起來,在主裏漸漸成熟,也就能發揮所得的恩賜服事其他肢體,這樣,基督的身體就漸漸增長,在愛中建立自己(參弗四:16)。所以,就是在團契中,有些小組組長也可說是「小組牧人」。

  因著聖經所說,我們每一個都是祭司,並且是在基督身體內互為肢體的,我們願意持定基督作為元首,所以我們中間並沒有設立某一個人特別作最後決策的,也沒有人是特別被設立去主持某些聚會的,我們是以肢體彼此交通、尋求的原則去定規事情,也一同在身體中彼此配搭,各人盡肢體的功用,肩負 神家裏的責任。並且,在盡可能的情況下,就是作負責弟兄的也應當是多位,而非由一位全權決定,也是因著身體彼此配搭、彼此順服的原則。所以,在我們中間的確沒有制度的牧師,但卻不能說沒有恩賜上的牧師,他們有牧養的恩賜。

  然而,我們必須留心,雖然我們願意盡量按照聖經的原則,沒有「聖工人員」和「平信徒」之區分,但如果我們常以某些崗位上的安排來稱呼肢體,例如在團契中稱某弟兄為某導師,而對其他弟兄則稱為某弟兄,那麼,雖然我們沒有制度上的區分,但我們的心思、態度上卻仍然脫離不了舊約的框框,還沒有進入那更美之約的精意裏。並且,主在地上也曾提醒門徒說:「但你們不要受拉比的稱呼,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夫子,你們都是弟兄。」並且也說:「也不要受師尊的稱呼,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師尊,就是基督。」(參太二十三:8-10)因此,或許我們在服事上被安排在「導師」或「教師」的崗位,我們仍只接受「弟兄」的稱呼,這個乃是 神家中最甘甜、最尊貴的關係和稱呼 ,因為我們不單彼此為弟兄,更是主的弟兄(參約二十:17-18;羅八:29 ),祂稱我們為弟兄,也不以為恥(參來二:11)。受造之物能被造物的主稱為弟兄,這是何等的抬舉!我們能彼此以弟兄相稱,也是基於主的抬舉,所以,我們當寶貴這個關係和稱呼。

  那麼,碰到別處聚會的弟兄姊妹詢問時,該怎樣回答他們呢?當以敞開坦誠的態度,按照我們對聖經原則的看法跟他們交通,但不要為此爭辯,也不要批評或輕蔑別人的制度,論斷他人的不是,因為這並不是救恩基礎的七個「一」(參弗四:4-6),我們需要用和平彼此聯絡,並且他們若然也真是從 神所生的,便就是 神家裏的人,是親愛的弟兄姊妹,是基督身體裏的肢體。我們需要彼此多有交通,「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,並在對 神兒子的認識上,同歸於一,直等到長大成人,直等到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。」(弗四:13另譯)

 註:以上問答內容曾刊載於1996年6月出版的刊物《配搭事奉》(現已停刊)。

相關文章:

2012年7月9日星期一

跪下來祈禱還是坐着祈禱比較好?

最近開始再讀使徒行傳,想重溫初期教會的歷史。

  第二章一開始記述五旬節時聖靈降臨的情況,這令我想起過去由於讀到這段經文的一個「坐」字,把我關乎禱告姿勢的觀念改變過來。

  過去,我一直覺得跪下來祈禱比坐着祈禱更好,更為虔誠,與主更親近。所以,在家裏或是獨自一人的時候,我都習慣跪下來禱告。但信主以來所參加的教會祈禱聚會,基本上都是坐着祈禱,心裏覺得有所欠缺。(雖然有時候參加晨禱聚會時,也會跪下來禱告)也曾有一位年長弟兄跟我說,祈禱聚會最好是跪下來。

  但有一天,當我讀到使徒行傳第二章,那裏記載在五旬節那一天,門徒聚集在一處,若按照第一章十四節所記載,他們應該是聚集一起禱告。第二節說:「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,好像一陣大風吹過,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」。我留意到這裏的「坐」這個字,意思是他們當時是坐着,而不是跪着。在他們聚集在一起禱告之時,他們是坐着的。在教會歷史這麼重大的時刻,那些門徒是坐着領受聖靈降臨的。神也沒有因着他們坐着而不是跪着,而不把聖靈澆灌下來。

  從那時候起,我的觀念改變了,跪着禱告是好的,但坐着禱告也是好。神不在乎我們禱告的姿勢,而是在乎我們禱告的心志。不過,我獨自禱告時,若許可,還是喜歡跪下來。

  我也參加過跪下來禱告的教會禱告聚會,我是樂於跟大家一起跪下來(雖然有時候若跪太久,腿子會發麻或酸軟,站起來之時也要稍作休息)。但若有弟兄姊妹因着健康理由而要坐着禱告,我也不會覺得他們坐着禱告有甚麼問題。

  聽說印度的巴新弟兄(Brother Bakht Singh)非常喜歡跪下來禱告,甚至在講台上也是跪下來禱告,在公眾地方也會跪下來禱告。我從心底欣賞他這樣的心志。但如果對其他弟兄姊妹都如此要求,恐怕就不太需要了。

  在香港,我曾參加過受巴新弟兄的職事很大幫助的教會之聚會,他們是坐在地上聚會的,禱告時弟兄姊妹都是跪着的。有時候,由於聚會時間比較長,長時間坐在地上和跪着,有時候真的受不了,但還是盡量配合。但有時候跪着禱告時腿子發麻,便轉為坐着禱告,心裏也不覺得有甚麼問題。

  總的來說,對於我來說,跪着禱告是很好,但坐着禱告也是很好。如果環境和身體狀況許可,我會盡量跪下禱告,但坐着禱告於我也沒有問題,我並不視坐着禱告為不夠敬虔。

不知道大家對此又有何看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