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17日星期四

教會要成為神居所建造的範圍(藍培德講)

教會像一個建造者的工場。許多人以為教會是一座完美的建造,他們要尋找完美的建造,所有石頭都安放得合式,絕對完美,因此他們總是在尋找。他們來到一個聚會,他們說:「啊,這是好的。他們這裏明白教會的意義。這豈不是好嗎?」可是,當他們再深入了解,「唔,這裏並不是那麼好。」然後再過不久,他們又去尋找一個更好的教會。

現在請你們留心聽我講:如果教會在地上作她的工作,她就永遠不會完美,她不可能完美。為甚麼?因為她包括所有信徒,而我們永遠都無法看見每一個信徒都完美。

嗯,假若我們所有人都作工,漸漸地每一個人彼此都相連,我們都在一個流之中。我們一同敬拜主,也照我們的本分盡功用。然後從門口來了一個酗酒漢,他有五個太太、二十五個小孩。這個人吸毒,也醉酒,並且是個賊。他連一句誠實話也不懂得講。他進來,得救了,我們現在有了一個不完全的人。我們在你們中間所作的一切工之後,現在卻有一個絕對不完全的人。他無法給你說真話,儘管他嘗試過。可是神救了他,現在他是我們的一份子。我們可以作甚麼呢?他有時候很生氣。我們說:「唔,讓我們把他踢走。我們要來一次聚會。在某某人來了以前,我們是完全的。」

我親愛的朋友,如果神救了三千人,正如祂在五旬節那天所作的,想像一下隨之而來種種的難處。你可曾認識一些人,他們總是說:「主啊,求你拯救眾人。求你給我們一次復興。」如果明天有三千人加到我們中間,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難處。你知道有甚麼事要發生?最終,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個難處。哦,「教會是完全的」這種想法是何等的愚昧。教會無法完全,她乃是建造者的工場。為甚麼?彼得說:「你們也像活石,被建造成為靈宮。」

假若我對你說:「你要不要到我在耶路撒冷的家中一起喝茶呢?」你就說:「哦,求之不得。」然後,我跟你約了一個日子和時間,你來到了說:「你的房子在哪裏?」「這裏就是。」「這裏?可是,這裏並沒有房子。」

「哦,有啊。你以為這是甚麼?」

「這個?這不過是一大堆石頭而已。」

「嗯,我們在耶路撒冷用甚麼來建房子?在耶路撒冷我們是用石頭來建的。這裏就是石頭,那裏就有木料,還有釘子。因此,來坐下,喝一杯茶。」

「哦,」你在想:「他一定是瘋了。」

然而這正是我們一次又一次所作的。我們對著一堆石頭覺得很高興,僅僅有些信徒在一起,一排一排地坐著。你們看,他們不一定要亂七八糟的。我們可以把他們擺成一排一排,然而那不過都是石頭,我們卻以為那就是主的居所了。然而,要成為一個居所,必須在石頭上作些事。石頭必須切割,然後要安放得合式,每一塊石頭都要跟另一塊石頭彼此聯絡。接著我們說:「哦,我明白了。讓我們有一個禱告聚會,我們要求主把我們都放在一起。」這樣並不行。神必須從兩個、三個、四個、五個、六個、七個、八個開始;一塊石頭跟另一塊石頭連在一起,直到你有一個小核心,然後再有更多別的石頭加上去,慢慢地房子就開始成形。然而教會在地上總是會不完全的,因為總是有問題要處理,有失敗要勝過,有難處要解決。每當有新人加入,整個過程就必須從頭開始。

因此,我親愛的朋友,當撒迦利亞看見一個金燈臺之時,有兩棵橄欖樹在兩旁,有金子倒進燈臺。這豈不叫人希奇嗎?如果我們停下來說:「那是甚麼?」我們會說這必定跟耶穌的見證有關,必定跟新婦有關,必定跟羔羊的妻有關。那兩棵樹必定跟得救的人裏頭的聖靈有關,用來製造一些材料。接著,撒迦利亞對天使說:「主啊,這些是甚麼樹?」你知道天使怎樣說?「你不知道這是甚麼意思麼?不是倚靠勢力,不是倚靠才能,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。」耶和華說:「大山哪,你算甚麼呢?在所羅巴伯面前你必成為平地,他必搬出一塊頂石,人且大聲歡呼:『願恩惠、恩惠歸與這殿!』」(見亞四:2-7

換句話說,那燈臺代表建造的工作。祂繼續講下去。祂立好根基,祂的手要完成這個。這就是主耶穌。祂立好了根基,祂的手要完成它。沒有任何人事物可以阻止主耶穌的建造工作,在地獄或世間上沒有任何造物可阻止這個。這工作是無可匹敵,是不能逆轉,是早已預定的。讚美神!

因此,親愛的朋友,看見地方教會實在是一件美妙的事。那是一個建造者的工場。為甚麼每一次我們看見一個失敗的時候,我們彼此之間顯得那樣懊惱?這是我們應當預料到的。這正是我們所有失敗顯明的地方。這正是地方教會的任務,就是要為著那座城預備材料。


 註:以上交通引自《神永遠的旨意》一書的第五章「教會的任務」。 

相關文章:

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

書籍介紹:《真正的弟兄—愛的使徒戚伯門》

英文原著

書名:《真正的弟兄愛的使徒戚伯門》
著者:法蘭克荷姆斯(Frank Holmes
譯者:高秉衡、高陳秀美
出版:提比哩亞出版社
   
此書乃 Brother Indeed - The Life of Robert Cleaver Chapman的中文譯本,相信也是現存惟一有關戚伯門弟兄生平的中文傳記。

戚伯門這個名字似乎名不經傳,很少人提及他,但事實上,他是上一個世紀在英國的「弟兄運動」之領袖,與喬治.慕勒(George Muller)及達秘(J. N. Darby)齊名。慕勒以憑信心開辦孤兒院而聞名,被當代的人稱為「信的使徒」;達秘專長於講解主再來的真理,因而被稱為「望的使徒」;戚伯門則以他生命中所彰顯基督的愛而廣為人知,故被稱為「愛的使徒」。

  戚伯門本在法律界漸有名聲,他因著信了主而對屬天的事有不斷增長的愛慕,後來清楚主的引導,變賣一切分給別人,並結束業務,獻上全部時間為主作工,他立志不單傳講基督,更要活出基督。後來他接受了班斯泰埠(Barnstaple)的一處聚會之邀請,在那裏服事主,就這樣開始了他在當地七十年的牧養服事,從二十九歲開始,一直到九十九歲離世之時為止。

  這書記載了戚伯門一生的重要片段,述說了他學習的過程和服事的榜樣,描寫他對基督忠誠的愛和對弟兄姊妹的愛。戚伯門弟兄愛慕並看重聖經的話語,絕對遵從聖經的教導,以基督的愛和忍耐去建立及挽回弟兄姊妹,個人生活克己、簡樸、節制,常常用愛心接待客旅,以基督牧者的心腸把罪人帶回羊圈,在在都可成為我們效法的榜樣。戚伯門的服事對當時世代的信徒帶來很大的幫助,現今藉著文字也給後世的信徒得以看見一個活出基督的榜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