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九紀初在英國,在同一時期,神在一些基督徒心裏作工,看見聖經的真理,聖靈把他們帶在一起,脫離了宗派,脫離了「神職人員」的階級,簡簡單單地奉主的名聚在一起。他們中間也有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那樣的聚會,讓不少弟兄們在其中顯出話語的恩賜,這就是後來在教會歷史中被稱為的「弟兄運動」。其中比較多為人知的是達秘(John Nelson Darby)、慕勒(George Muller)、戚伯門(Robert Chapman)、麥敬道(或譯作馬金多,C. H. Mackintosh)等。
在上一個世紀初期及中期,在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中,神也作了類似的工作,同時間在一些基督徒心中作工,看見聖經的真理,他們脫離了宗派,願意簡簡單單地奉主名聚會。其中最特出的人物是中國的倪柝聲(Watchman Nee)和印度的巴新(Bakht Singh)。
現今在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所興起的這個「家庭教會運動」,也是基督徒自發的,並不是由甚麼人來推動,似乎是聖靈在不同的人心中作了類似的工作。
盼望在「香柏木」這網誌所發表的,讓大家對現今這個運動有所認識。如果大家能夠閱讀英文,在互聯網上有大量這方面的資訊。我在這裏所作的,只能很簡單地介紹。
容讓我繼續引用Frank Viola那篇文章來說明「有機教會」(organic church)的概念和實行。
Frank Viola認為,簡單來說,有機教會不是一場寫好劇本的劇場,而是一種生活方式,是以一種緊密結合的社群之方式,與主耶穌和祂的門徒自發的一段旅程。
他說,一個有機教會可以與「架構化的教會」作對照。「架構化的教會」之意思乃是一個由人為組織所建立的教會,以一種層級體系(chain of command)的領導方式,並且有架構式的程序。這種教會每週都有由一個牧師主持的敬拜,是由一個自上而下的等級式之組織(top-down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)來控制。架構化的教會常被稱為「傳統教會」、「組織化的教會」和「觀眾式的教會」(the audience church)。會眾每週觀看一次或兩次宗教表演,然後退到家中過他們各自的基督徒生活。
他說,架構化教會裏頭的領導是以等級制度的方式,基督徒分作「聖職人員」和「平信徒」。假定某些架構化的教會在每週教會聚會以外也有小組聚會,教會成員可以在其中體驗到群體的生活(community life)。但這種群體生活並不是那個教會的推動力。在這些小組聚會中,有一個等級制度式的領導架構。總會有人在「負責」,這個小組最終都要在那個牧師的權柄和限制之下。
暫時寫到這裏,容後再談。
在上一個世紀初期及中期,在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中,神也作了類似的工作,同時間在一些基督徒心中作工,看見聖經的真理,他們脫離了宗派,願意簡簡單單地奉主名聚會。其中最特出的人物是中國的倪柝聲(Watchman Nee)和印度的巴新(Bakht Singh)。
現今在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所興起的這個「家庭教會運動」,也是基督徒自發的,並不是由甚麼人來推動,似乎是聖靈在不同的人心中作了類似的工作。
盼望在「香柏木」這網誌所發表的,讓大家對現今這個運動有所認識。如果大家能夠閱讀英文,在互聯網上有大量這方面的資訊。我在這裏所作的,只能很簡單地介紹。
容讓我繼續引用Frank Viola那篇文章來說明「有機教會」(organic church)的概念和實行。
Frank Viola認為,簡單來說,有機教會不是一場寫好劇本的劇場,而是一種生活方式,是以一種緊密結合的社群之方式,與主耶穌和祂的門徒自發的一段旅程。
他說,一個有機教會可以與「架構化的教會」作對照。「架構化的教會」之意思乃是一個由人為組織所建立的教會,以一種層級體系(chain of command)的領導方式,並且有架構式的程序。這種教會每週都有由一個牧師主持的敬拜,是由一個自上而下的等級式之組織(top-down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)來控制。架構化的教會常被稱為「傳統教會」、「組織化的教會」和「觀眾式的教會」(the audience church)。會眾每週觀看一次或兩次宗教表演,然後退到家中過他們各自的基督徒生活。
他說,架構化教會裏頭的領導是以等級制度的方式,基督徒分作「聖職人員」和「平信徒」。假定某些架構化的教會在每週教會聚會以外也有小組聚會,教會成員可以在其中體驗到群體的生活(community life)。但這種群體生活並不是那個教會的推動力。在這些小組聚會中,有一個等級制度式的領導架構。總會有人在「負責」,這個小組最終都要在那個牧師的權柄和限制之下。
暫時寫到這裏,容後再談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